目录
  1. 1. 连接网络
    1. 1.1. 连接wifi:
    2. 1.2. 连接以太网:
  2. 2. 分区挂载
    1. 2.1. 运行分区工具:
    2. 2.2. 设置卷标arch
    3. 2.3. 挂载分区
  3. 3. 安装
    1. 3.1. 检查网络连接
    2. 3.2. 修改添加源
    3. 3.3. 更新源
    4. 3.4. 安装基本系统
  4. 4. 安装基本的工具
    1. 4.1. 安装wifi工具:
    2. 4.2. 生成fstab文件
    3. 4.3. 检查一下fstab文件是否正确:
    4. 4.4. 切换到新系统
  5. 5. 设置时区:
    1. 5.1. 本地化
    2. 5.2. 设置主机名
  6. 6. 安装Grub
    1. 6.1. mbr下grub引导
    2. 6.2. efi下grub引导
  7. 7. 退出安装,进入系统
  8. 8. 主要参考链接:
Arch安装到移动硬盘
**本文更新于2018-12-22 20:00
新增EFI模式grub安装教程**

  因为很长的一段时间喜欢折腾系统,导致系统崩掉了不止一两次,然后,刚好手里有个移动硬盘,就决定在移动硬盘上放置一个备用的系统,防止电脑没有系统的尴尬局面。对比尝试了各种系统,最后还是决定使用完全自定义的archlinux系统。arch的高度自定义,让它即便存在于我的移动机械硬盘中运行起来也毫无压力。

为了实现更轻的运行,本人选择了i3轻量级平铺桌面,桌面环境的安装将会在另一篇博文中。下面仅为个人的安装流程。
先附上全部安装过程命令:

嗯,忽略左上角的黑影,屏幕碎了而已···

连接网络

连接wifi:

1
wifi-menu

连接以太网:

1
dhcpcd

分区挂载

本人安装盘名称为:sdb1,具体按实际情况选择。

运行分区工具:

1
fdisk -l

或者使用命令:

1
lsblk

格式化分区sdb1为ext4分区格式

1
mkfs.ext4 /dev/sdb1

设置卷标arch

1
e2label /dev/sdb1 arch

挂载分区

本人未启用swap分区,且使用mbr方式安装,故只挂载根目录到sdb1,具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

1
mount /dev/sdb1 /mnt

安装

检查网络连接

检查网络连接是否正常(此时机器应该时自动连接到网络的),可以使用ping验证连接是否正常:

1
ping www.baidu.com

修改添加源

修改/etc/pacman.d/mirrorlist文件

1
vim /etc/pacman.d/mirrorlist

此文件定义了软件包会从哪个镜像源下载,在列表中越前的镜像在下载软件包时有越高的优先权。可以加入以下几个镜像:

1
2
3
4
5
6
## 阿里云的
Server = https://mirrors.aliyun.com/archlinux/$repo/os/$arch
## 中科大的
Server = https://mirrors.ustc.edu.cn/archlinux/$repo/os/$arch
##163
Server = https://mirrors.163.com/archlinux/$repo/os/$arch

更新源

1
sudo pacman -Syy

安装基本系统

使用pacstrap脚本,安装base组,和base-devel软件包组,也可以之后再安装:

1
pacstrap -i /mnt base base-devel

安装基本的工具

安装wifi工具:

1
2
pacman -S dialog  # 命令行图形框
pacman -S wpa_supplicant netctl wireless_tools #无线网络配置和管理网络连接

之后可以通过wifi-menu连接wifi

生成fstab文件

该文件用于定义磁盘分区,其他块设备和远程文件系统如何装入文件系统,-U选项设置使用UUID:

1
genfstab -U /mnt >> /mnt/etc/fstab

检查一下fstab文件是否正确:

1
cat /mnt/etc/fstab

切换到新系统

arch-chroot /mnt

设置时区:

1
2
ln -sf /usr/share/zoneinfo/Asia/Shanghai /etc/localtime
hwclock --systohc

本地化

(这里vim可能尚未安装,使用pacman -S vim进行安装)
在/etc/locale.gen文件中修改需要的本地化类型,移除掉对en_US UTF-8,zh_CN UTF-8前的注释号(#)即可:

1
vim /etc/locale.gen

执行locale-gen生成locale讯息,使/etc/locale.ben生成指定的本地化文件:

1
locale-gen

创建locale.conf并编辑LANG变量:

1
2
vim /etc/locale.conf
LANG = en_US.UTF-8

设置主机名

1
echo earth-pc > /etc/hostname

设置root密码

1
passwd

添加普通用户

1
2
useradd -m earth
passwd earth

修改sudo权限:

1
visudo
1
2
root ALL=(ALL)ALL
earth ALL=(ALL)ALL

安装Grub

mbr下grub引导

挂载:mount /dev/sdb1 /mnt 一个分区即可。

1
2
3
pacman -S grub     ##安装grub
grub-install --recheck /dev/sda ##设置启动硬盘号
grub-mkconfig -o /boot/grub/grub.cfg

efi下grub引导

  物理及efi下grub引导。 挂载方式不同于mbr下,挂载两个分区,一个efi,一个/mnt

在执行pacstrap -i /mnt base base-devel之前。先挂载一个分区:

1
mount /dev/sdb1 /mnt   挂载根目录

执行完pacstrap -i /mnt base base-devel之后,挂载efi分区:

1
2
mkdir /mnt/boot/efi                    新建/boot/efi文件夹
mount /dev/sda1 /mnt/boot/efi 挂载efi文件夹到efi分区
  • 在执行基本的安装命令之前执行mkdir /mnt/boot/efi会报错,没有权限。没报错就没提示。

切换到新安装的系统arch-chroot /mnt,在执行完所有本地化命令之后。安装grub:

1
2
3
pacman -S grub efibootmgr
grub-install --target=x86_64-efi --bootloader-id=Arch --efi-directory=/boot/efi
grub-mkconfig -o /boot/grub/grub.cfg

退出安装,进入系统

退出Chroot环境并卸载分区,重启进入系统(此时的系统没有桌面环境,默认在tty1界面登陆)。

1
2
3
exit
umount /mnt
power off

系统安装完成~

附安装完成之后图:嗯一共才179 packages,安装完基本软件,配置i3桌面之后大概在700上下。印象中Ubuntu18.04最小化安装也在1300左右。可见arch的轻量。

重启,通过BIOS启动菜单直接进入移动硬盘即可进入Arch Linux。

主要参考链接:

https://blog.csdn.net/aemonair/article/details/60360526
https://blog.csdn.net/u010968957/article/details/52012291
archwiki
https://reuixiy.github.io/technology/computer/system-software/2018/12/11/hello-arch-linux.html
嗯,其实之前参考了大量的帖子,可惜现在能找到的就只有这两个了,难受~

文章作者: 嗜血星空earth
文章链接: http://sxxkearth.github.io/2018/09/10/ArchLinux%E5%AE%89%E8%A3%85%E5%88%B0%E7%A7%BB%E5%8A%A8%E7%A1%AC%E7%9B%98/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附以署名及出处!

评论